欢迎访问今日保官方网站!

因材施教宜趁早

06-13 11:18

 

《礼记》中有名言: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”就是说,建设国家,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民众,都要将教育摆在第一位。

 

然而,仅有对教育的重视还不够,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,以及由此衍生的方针、政策、制度、措施。

 

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,他倡导的教育目标是“四教”:文、行、忠信,就是要培养有文化素养、知行合一、道德高尚的人才。

 

孔子实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“六艺”:礼、乐射御书、数;使用的基本教材是“六书”: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

 

孔子教育思想的两大亮点,其一是“有教无类”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的人。春秋以前,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,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。孔子30岁左右时开始创办私学,主张“有教无类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,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,贫富贵贱,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。

 

孔子的许多学生,如颜回、子贡、曾子等,都是出身平民家庭,而且家里很穷。正是由于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,扩大了教育对象,他们才有机会求学。

 

其二是提倡因材施教。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,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,使其潜能得到发展。孔子“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”,这些贤人中有各个方面的人才,就是得益于因材施教。

 

现在我们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,“有教无类”已经不成问题。但如何“因材施教”,则一直找不到好的路径。

 

一方面,几乎人人都知道庄子的名言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另一方面,还是强调“通识教育”,全面发展。文理分科,虽然是从高二才开始,而且文科生照样要学高等数学,理科生照样要学古文,但也一直存在着取不取消分科的争议。

 

加上久受诟病的应试教育,学生们学习负担重,死记硬背压力大,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面面俱到的“高分低能儿”。偏科、偏才生是很难走进大学校门的。这与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创新意识强、专业水平高的标准是南辕北辙的。

 

当年,钱钟书数学考15分仍被清华校长罗家伦“破格录取”现经史家考证,其实并不算“破格”。因为当时清华的录取标准是“(国、英、算三门科)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,一定录取”而当代“钱钟书”就没有这种幸运了。

 

现在,西方经济强国都已经注重从娃娃抓起,因材施教,并得到政府政要的大力支持。在2014年美国“计算机科学教育周”开幕当天,时任总统奥巴马亲自为“编程一小时”活动录制了宣传视频。这个活动,就是为美国少儿编程教育“鼓与呼”的。

 

我国是人口大国,完全不必要,也不应该按照一个模子去培养学生。如果从初中毕业甚至从小学毕业起,就能根据个人的兴趣、天赋、潜能,选择所学的细分专业,那就一定能多出人才,早出人才。

 

当然,这需要系统性地解决很多问题。比如专业的设置,仅物理就可以细分许多专业:力学、电学、光学、声学、热学。这些专业可以继续细分,如力字可分为静力学、运动学、动力学,还可分为理论力学、材料力学、结构力学、弹性力学、流体力学……

 

从中美贸易摩擦中,可看出我们有两大软肋:一是具有原创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太少。根源是从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和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人数都太少,而且分布不均衡。二是具有精密制造能力的工艺不多。根源是经过严格的系统培训的高级技工极端匮乏。如果及早实行因材施教,这两大软肋都不难解决。

 

2019年年初,教育部提出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,新增德语、法语、西班牙语3个课程标准。这可以看作是为因材施教迈出一小步。

 

2019年年2月,国务院印发的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指出,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,具有同等重要地位。

 

2019年年6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从今年开始,对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5000人增至1。5万人。

 

无疑,这都是加强我国高级技工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。可惜的是,一个泱泱大国,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只有1。5万人,实在是太少。

 

不过,本人坚信,只要找出软肋的症结所在,及早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,我国的各类人才就会汹涌而出,建成科技强国、工业强国、军事强国指日可待。